为进一步提升广大学者的高级别项目的撰写水平,强化学术引领,搭建高端、前沿、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平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亚博yabovip2024进入于2022年11月26日下午举办“教学与科研项目申报高端论坛”。本次论坛通过线上方式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华侨大学侯国金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梁丹丹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方宝川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倪传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杨明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汪少华教授、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等8位专家学者应邀作主旨发言。论坛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亚博yabovip2024进入张建科副教授、刘艳芹副教授、孔德亮副教授和付晓副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与会专家学者云端合影
夏登山教授作主旨发言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以“教学和科研项目选题的三个建议”为题,围绕明确创新定位、把握学科发展大势以及服务国家战略三个维度,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分享了关于教学与科研项目选题方面的探索与成效。他强调,创新是研究的灵魂,无创新不研究。学者可从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理论模式、研究视角等方面选择自己的创新点,把握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将学术研究与项目背景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进行选题。
侯国金教授作主旨发言
外国语言学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2项国家社科项目主持人、华侨大学侯国金教授以“一报还一报:为何还不报?”为题,从“楚国金言”切入,巧用“正规军和游击队”的对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课题申报过程的重要性。侯国金教授结合自身课题申报与课题评审的相关经历,指出了国家社科项目申报过程中课题选题、文献综述、可行性分析、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形式格式等重要环节的注意事项。此外,侯国金教授发出灵魂拷问再次点题,“敢报一报吗?”他鼓励师生学者们从自己的研究兴趣出发,勇于尝试,大胆申报。
粱丹丹教授作主旨发言
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主持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神经语言学研究分会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梁丹丹教授以“科研项目严谨论证的堵点和要点”为题,结合自身项目书撰写经验,从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创新之处、预期效果、研究基础和参考文献等六个层面总结归纳了项目申请书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堵点与要点。她指出,在撰写过程中应合理突出主要内容,明确研究问题,突出思路可行性,条理清晰,做到详略得当,避免出现框架思路不清晰,内容与形式模糊等问题。最后,她希望所有学者能够基于上述六点内容优化项目申报书,避免堵点,突出要点。
方宝川教授作主旨发言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原馆长、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方宝川教授以“关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若干思考与经验”为题,结合自身丰富的项目申报经验,从研究选题、课题论证、研究基础与课题团队及其他应注意的技术性与细节性问题四个方面,分别以评审专家和申报人的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详细解读。他再三强调选题的重要性,指出课题申报的根本是创新,对课题的选择要字字斟酌。方宝川教授提醒大家在选题时要避免大题小做,也要避免小题大做。在课题论证的过程中要保证全面客观,所依托的逻辑框架要系统精准,既要重视学术积累,又要注意技术性和细节性方面的问题。
倪传斌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4项国家级项目主持人、二级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倪传斌教授以“高级项目申报的器与道”为题作主旨发言。他从《易经》中道、象、器三位一体的认知论出发,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为例,从项目选题、申报流程、评审流程以及评审标准等四个方面对国家社科基金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他呼吁广大学者在申报时,要顺应时代转变的要求,密切贴近国家需求,顺势而为,抓住机会,大胆尝试。他强调,一方面,项目申报时要注重内容,做到格物致理,另一方面要重视项目书的呈现形式,仔细打磨项目书的呈现形式和排版,琢玉成器。
杨明明教授作主旨发言
CSSCI期刊《当代外语研究》副主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亚博yabovip2024进入杨明明教授以“外国文学类项目的选题与聚焦”为题,从浏览课题通知、课题论证、项目结题等三大方面梳理总结了项目申报和结项过程中的要点,鼓励青年学者抓住机会,注重阶段性成果的积累,积极申请国家社科项目。此外,她还就文献综述、选题、研究方法、参考文献进行了详细说明。她指出,文献综述应控制在1000-1200字,研究现状分析时要重点阐述主流观点的不足之处,参考文献要注重权威性、系统性,突出关键文献。
汪少华教授作主旨发言
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汪少华教授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聚焦”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他以个人亲身申报经历为例讲解了如何选题、如何论证以及如何撰写项目申报书。汪少华教授强调了选题的重要性,指出良好的选题是项目获批的基础。他重点讲解了选题聚焦和论证技巧,尤其是二十大之后的学科选题热点,并提供了诸多相关选题供大家参考。汪少华教授鼓励大家在申报项目时要大胆自信,兼顾兴趣,反复打磨自己的选题以求精益求精。他指出,选题申报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因此年轻学者们应学会凝练学术观点,培养问题意识和前沿意识,呼吁将个人学术规划与国家需求联系起来。
刘云虹教授作主旨发言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刘云虹教授以“科研项目申报中的定位、问题与创新”为题,结合自身体会分享了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的心得。她总结了项目申报的四项要点。其一,做项目时首先应基于个人学术兴趣,而不应把项目当成根本目标;其二,项目申报要对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问题需求;其三,要聚焦问题来设计课题,抓住理论问题,关注现实问题,把握前沿核心问题,注重特色与创新;其四,科研申报项目的关键在于研究对象有价值、探索有新意、研究有基础。最后,刘云虹教授希望各位青年学者坚持自身学术追求,在与国内外专家的交流过程中推动学术创新。
张建科副教授进行大会总结发言
最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亚博yabovip2024进入副院长张建科副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对与会专家们的精彩发言表达谢意。他指出,夏登山教授提出的关于教学和科研项目选题的三点建议明确了课题申报中创新的重要性;侯国金教授的报告强调了在课题申报过程中要关注原创性和可行性两大重要问题,既风趣幽默又发人深省;梁丹丹教授从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创新之处等层面详尽地列举了科研项目严谨论证过程中的堵点和要点,建议申报人对项目要有高屋建瓴的把握,在学术史回顾部分要既有梳理,又有评述;方宝川教授发挥了自身双重身份的优势特长,分享过往的成功申报经验,强调课程申报的根本是创新,要利用区域优势、领域优势进行课题申报;倪传斌教授重点论述了课题申报的途径和载体,呼吁学者要密切贴近国家需求,认真斟酌申报内容,仔细打磨项目书的呈现形式;杨明明教授聚焦于合乎基金申报中的规范问题,鼓励青年学者抓住机遇;汪少华教授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策略进行梳理分析,他指出科研项目申报的关键在于对象有价值、探索有新意、研究有基础。各位学者们的真知灼见开拓了参会人员的学术思维,对教师们的教学与科研项目申报具有重要启示。